滷肉飯(英語:Lo bah png;台羅:Lóo-bah-pn̄g;白話字:Ló͘-bah-pn̄g)是源自臺灣的一道豬肉丁(或絞肉)飯菜餚,類似港式燒味。近年臺灣官方將滷肉飯英譯,改為臺灣話發音的直譯(如日本壽司、韓國泡菜英譯,以當地語言直譯,突顯專有特色)。
滷肉飯的特色和製作的關鍵部分在於肉醬和肉汁,在台南、台中、台北的製作方法和特點均有差異。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蘭開夏羊肉鍋
蘭開夏羊肉鍋(Lancashire Hotpot)是英國傳統名菜,在道地的英式小酒館幾乎都能看到。
在早期工業時代,人們多從事勞力工作,且一早就要出門上班,為了晚上下班返家,就能直接吃到溫熱的飯菜,補充豐富的蔬菜與蛋白質,於是將所有食材放入砂鍋中,慢火燉煮,到家只要「開箱」就能品嚐到香甜馥郁的滋味,這也是冬季非常受歡迎的料理。
牧羊人派
這是一道英國傳統菜餚,主要材料是絞肉和馬鈴薯泥,正統的牧羊人派是使用羊絞肉,不過也有人使用牛絞肉來製作。
作法是把炒過的絞肉用高湯燉煮後,鋪在烤盤裡,上層鋪滿馬鈴薯泥,放進烤箱裡烤。據說發源自英格蘭北部或蘇格蘭一帶,為了處理周日午餐剩餘的肉類而發明的料理。
炸魚薯條
炸魚薯條(英語:Fish and chips)是一道源自英國的熱食,魚裹上麵糊油炸,搭配炸薯條,吃的時候還會配上不同口味的調味醬,屬於街邊小吃。炸魚薯條是一道很常見的外帶食物,也是早期融合料理的例子。猶太男孩約瑟夫·馬林(Joseph Malin)在1860年的倫敦東區街頭,發明了炸魚配薯條。奧爾德姆的湯米菲爾德市場設有一個藍色牌匾,標示該地是1860年代炸魚薯條店及速食業起源。
肉骨茶
肉骨茶(閩南語:Bak'kut teh)是起源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巴生的一道湯菜,之後也廣傳於新加坡、中國大陸、臺灣、海外華人地區。
簡介
「肉骨」如其名,是以帶肉的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而「茶」字則是源自創始人的名字「李文地」,因為賣肉骨湯而被顧客稱作「肉骨地」,福建話中的「地」與「茶」音近,故後來被稱為「肉骨茶」。食材本身並沒有茶葉。
沙爹
沙嗲(印尼語:Sate,馬來語:Satay),又名沙嗲串燒、沙嗲串,是一種東南亞的烤肉串,通常肉以醬汁先醃過再烤。沙嗲的食材可能是切片或切塊的雞肉、羊肉、牛肉、豬肉、魚,其它肉類,或豆腐。沙嗲雖然經常使用竹籤串肉,但比較正統的是以椰子樹葉的梗串肉。沙嗲通常以木材或木炭烤,然後吃時可以再加上各種辛辣的沙嗲醬調味。
訂閱:
文章 (Atom)
滷肉飯
滷肉飯 (英語:Lo bah png;台羅:Lóo-bah-pn̄g;白話字:Ló͘-bah-pn̄g)是源自臺灣的一道豬肉丁(或絞肉)飯菜餚,類似港式燒味。近年臺灣官方將滷肉飯英譯,改為臺灣話發音的直譯(如日本壽司、韓國泡菜英譯,以當地語言直譯,突顯專有特色)。 滷肉飯...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DIi0TAVVKebHrEE1gWck9w1SfEKcJb8cKjIJncQui9puC6j1OZI4cCDd5mKwsOroxwoq34-zc8zgUVz4rYzhTgGloEcwX0tnj4dHX2-CWWsYhjCbQgoDykYIDs1eiHsCePP_vRt6ZcF4/s320/%25E6%25BB%25B7%25E8%2582%2589%25E9%25A3%25AF.jpg)
-
臭豆腐 是由豆腐發酵製作而來,是長沙、南京等地的小吃之一,並流傳世界其它地方,但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含有必須胺基酸離胺酸(lysine),應避免與還原醣共同加熱,以免產生糖化終產物等致癌物。
-
章魚燒 (日語: 蛸焼き / たこやき ),直譯為「烤章魚」,是起源於日本關西的料理,作法是在生麵團裡加入章魚腳烤成直徑約3-5厘米的丸子。主要是作為非正餐的點心(但在大阪有時會被當正餐來吃)。章魚腳也可替換為一整隻但體型較小的章魚。 章魚燒特點是章魚茸鮮、色白、紅、黑...
-
珍珠奶茶(英語譯名:Bubble tea, Pearl milk tea) 簡稱珍奶,又稱粉圓奶茶(Tapioca (ball) tea)、波霸奶茶(Boba/Poba milk tea)、泡泡茶(Bubble Tea的直譯),是1980年代起源於臺灣的茶類飲料,為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