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拉麵

日本拉麵日式中華料理所使用的麵條麵食種類之一,多以切製而非拉製而成。在日本其他常見名稱包括「中華そば」。

歷史:

日本最早關於中國麵條的記載是明朝遺臣朱舜水流亡到日本後,用麵條來款待日本江戶時代大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但並未普及。
日語外來語片假ラーメン」(Ramen)的名稱來自漢語的「拉麵」發音,所以日語也可以直接借用漢字寫做「拉麺」。日文漢字寫法另有「老麺」、「柳麺」或者「滷麵」,但比較少見,可能為日語片假名ramen借音反寫漢字。
1910年出生於大日本帝國台灣嘉義廳的安藤百福,在1958年發明的泡麵(即食麵)叫「拉麵」,創立日清食品公司[註 1]。拉麵成為流行的方便食品。由此「拉麵」這個詞的使用也超過了其他的名稱的使用。1980年代,日本拉麵成了日本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各地都有人研發出別具地方風味的拉麵。

拉麵的製作:
大部分的麵條都是使用麵粉(小麥粉、強力粉)、水、鹽,以及「鹼水」(日語:かんすい,又被音譯為「甘素」)為原料,顏色大多是黃色。鹼水是指碳酸鉀和碳酸鈉的混合物(有時也會加入磷酸)。這是由於曾有人使用內蒙古的湖水來製作麵條,結果發現麵條變得更加好吃,因此研究了湖水的成份之後,發展出了這樣的配方。鹼水是屬於鹼性,會讓麵粉中的穀蛋白黏膠質產生性質變化,讓麵條具有光澤感和增加彈性,也會讓麵粉中的黃酮類變成黃色,讓麵條具有獨特的顏色。

日本戰後有一段時期,出現了許多品質惡劣的「鹼水」,並且對健康可能會有不良的影響。現在日本農林規格(JAS)制定了成份的規定,鹼水已經不再有安全性的問題了。此外,也有因為不喜歡鹼水那種獨特的味道,而改用雞蛋取代的做法。水含量(加水率)較高的麵條較柔軟,耐浸泡;水含量低的麵條比較有勁,能夠更多地吸收湯的味道,但容易泡爛。一般麵條中水的比例大約為20%到40%。

麵條在各地粗細有所不同,但通常一家店只使用一種麵。拉麵店可以自己製作麵條,也可以專門的麵廠訂做。訂做時可以指定原料比例、製作方法、晾曬時間等等,以保持拉麵店自己的特點。


湯底:
拉麵的湯底大多有基本的調味材料,再添加不同的額外材料,成為各式各樣的湯頭。此外使用各地區不同的食材,也產生當地獨特的口味,使拉麵成為深入日本各地的普遍食物。

湯底的常見原料包括:雞肉、豬骨、牛骨、柴魚乾(鰹節)、青花魚乾、小魚乾、海帶、炒黃豆、香菇、洋蔥、蔥等等。拉麵湯通常需要連續燉煮數小時甚至數天。有些拉麵店使用或混用成桶買進的商業拉麵湯,這種做法方便且可以降低成本,但專門的拉麵饕客可以吃出其中的區別。

湯底的口味一般來說可分為醬油味、豚骨(豬骨)味、鹽味、味噌味。

此外,也有像擔擔麵一般使用唐辛子(辣椒)的辣味和芝麻口味的湯底、類似生馬麵(日本一種地方麵食)的醋味湯底,以及歐式風味的番茄湯底,甚至也有咖哩的口味。
亦有不同味道的演變,例如魚介味,主要用作混搭雞、豚湯底,配以昆布能更有效帶出鮮味。由於穆斯林等因宗教信仰而不能食用含有豬肉的任何食品,因此也有店家開發完全不使用豚骨湯底及豬肉的拉麵。

食用:
在日本,經營拉麵的有流動拉麵攤、專門的「拉麵屋」(通常門面較小,可以坐十幾個人)、和一些普通飯館。

食用拉麵需趁熱吃,在日本吃麵時發出大聲的唏聲也不會有人認為吃相不雅。

在日本,一碗拉麵通常是賣幾百日元。拉麵店通常兼營炒飯和鍋貼,二、三百日元一份幾隻鍋貼。一碗拉麵不夠的顧客可以花一、二百日元加大麵條的量(湯和配料不變),或要一份鍋貼。

拉麵的經營者通常會提供一些免費的朝鮮泡菜、胡椒等香辛料、蒜酥等,供食客調味。

文字資料參考來源: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滷肉飯

滷肉飯 (英語:Lo bah png;台羅:Lóo-bah-pn̄g;白話字:Ló͘-bah-pn̄g)是源自臺灣的一道豬肉丁(或絞肉)飯菜餚,類似港式燒味。近年臺灣官方將滷肉飯英譯,改為臺灣話發音的直譯(如日本壽司、韓國泡菜英譯,以當地語言直譯,突顯專有特色)。 滷肉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