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肉飯(英語:Lo bah png;台羅:Lóo-bah-pn̄g;白話字:Ló͘-bah-pn̄g)是源自臺灣的一道豬肉丁(或絞肉)飯菜餚,類似港式燒味。近年臺灣官方將滷肉飯英譯,改為臺灣話發音的直譯(如日本壽司、韓國泡菜英譯,以當地語言直譯,突顯專有特色)。
滷肉飯的特色和製作的關鍵部分在於肉醬和肉汁,在台南、台中、台北的製作方法和特點均有差異。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蘭開夏羊肉鍋
蘭開夏羊肉鍋(Lancashire Hotpot)是英國傳統名菜,在道地的英式小酒館幾乎都能看到。
在早期工業時代,人們多從事勞力工作,且一早就要出門上班,為了晚上下班返家,就能直接吃到溫熱的飯菜,補充豐富的蔬菜與蛋白質,於是將所有食材放入砂鍋中,慢火燉煮,到家只要「開箱」就能品嚐到香甜馥郁的滋味,這也是冬季非常受歡迎的料理。
牧羊人派
這是一道英國傳統菜餚,主要材料是絞肉和馬鈴薯泥,正統的牧羊人派是使用羊絞肉,不過也有人使用牛絞肉來製作。
作法是把炒過的絞肉用高湯燉煮後,鋪在烤盤裡,上層鋪滿馬鈴薯泥,放進烤箱裡烤。據說發源自英格蘭北部或蘇格蘭一帶,為了處理周日午餐剩餘的肉類而發明的料理。
炸魚薯條
炸魚薯條(英語:Fish and chips)是一道源自英國的熱食,魚裹上麵糊油炸,搭配炸薯條,吃的時候還會配上不同口味的調味醬,屬於街邊小吃。炸魚薯條是一道很常見的外帶食物,也是早期融合料理的例子。猶太男孩約瑟夫·馬林(Joseph Malin)在1860年的倫敦東區街頭,發明了炸魚配薯條。奧爾德姆的湯米菲爾德市場設有一個藍色牌匾,標示該地是1860年代炸魚薯條店及速食業起源。
肉骨茶
肉骨茶(閩南語:Bak'kut teh)是起源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巴生的一道湯菜,之後也廣傳於新加坡、中國大陸、臺灣、海外華人地區。
簡介
「肉骨」如其名,是以帶肉的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而「茶」字則是源自創始人的名字「李文地」,因為賣肉骨湯而被顧客稱作「肉骨地」,福建話中的「地」與「茶」音近,故後來被稱為「肉骨茶」。食材本身並沒有茶葉。
沙爹
沙嗲(印尼語:Sate,馬來語:Satay),又名沙嗲串燒、沙嗲串,是一種東南亞的烤肉串,通常肉以醬汁先醃過再烤。沙嗲的食材可能是切片或切塊的雞肉、羊肉、牛肉、豬肉、魚,其它肉類,或豆腐。沙嗲雖然經常使用竹籤串肉,但比較正統的是以椰子樹葉的梗串肉。沙嗲通常以木材或木炭烤,然後吃時可以再加上各種辛辣的沙嗲醬調味。
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是一道雞肉配香飯的瓊菜,作法起源於海南島文昌縣的家常飲食,當地人稱之為「文昌雞飯」,從移民到新馬等地的海南人傳入,開始成功的商業化普及推廣。海南人會以被稱爲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文昌當地出產的文昌鷄的白斬雞做法,配以雞油和浸雞水烹煮的米飯。20世紀初期,隨著移民潮,這個菜式傳至東南亞等地。
辣椒螃蟹
辣椒蟹,新加坡著名菜色,將泥蟹或蛙蟹混以番茄及辣椒製成的醬汁一起爆炒,儘管叫做辣椒蟹,它其實並非特別辛辣。此菜色於2011年被美國有線新聞網旗下網站CNN Go評定為全球50大最美味菜色的第29位(四處以訛傳訛被說成是35)。
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普羅旺斯雜燴
普羅旺斯雜燴(法語:Ratatouille)是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和尼斯的一道特色菜餚,各種蔬菜的大雜燴。
單詞「ratatouille」來自occitan語中的ratatolha。菜的原產地是在普羅旺斯周邊地區和尼斯省。加泰隆尼亞菜「xamfaina」和majorquin菜「tombet」與ratatouille也很類似。
單詞「ratatouille」來自occitan語中的ratatolha。菜的原產地是在普羅旺斯周邊地區和尼斯省。加泰隆尼亞菜「xamfaina」和majorquin菜「tombet」與ratatouille也很類似。
檸檬塔
檸檬塔(英文:Lemon tart)或稱檸檬餡餅,是一道由麵粉、奶油與檸檬製成的西方甜食點心,它在西方最有名的稱呼是法文的 tarte au citron,中文的其它常見稱呼包括檸檬派、法式檸檬塔或法式檸檬派。
法國麵包
法式長棍麵包(法語:baguette,法語發音:[baˈɡɛt])是一種由特殊工藝製作的麵包。baguette的製作根據一條簡單的法國法律規定,是由不含油脂的麵粉製作而成的。通常可以從baguette的長度、酥脆的外皮、以及用來使氣體在面中適膨脹而切割的紋路來辨別baguette,這些紋路最後構成了麵包的白色部分。Baguette的標準直徑大約為5-6公分,麵包本身可以做得長達1公尺,市面上所見的長度一般為65公分左右。一個典型的baguette重250克(8.8盎司)。在英語裡通常稱為「法式長棍」(英語:French stick)或「法國麵包」(英語:French loaf/Bread)。
油封鴨
油封鴨(法語:confit de canard 法語讀音:[kɔ.fiD(ə)ka.naʁ])是法國菜的一種烤鴨料理。在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尼,就以延續油封鴨的傳統而聞名,油封鴨被認為是最優秀的法國菜餚之一。
辣炒年糕
辣炒年糕(韓語:떡볶이),又叫韓式炒年糕,是一道很受歡迎的韓國小吃,一般能在當地的路邊攤或布帳馬車處買到。這道菜的雛形是燉朝鮮打糕(떡찜),是用年糕片、肉、蛋和調味料做成的一道燉菜。炒年糕從前是朝鮮宮廷料理中的一道菜。這種炒年糕是由水煮條狀年糕、肉、菜及調味汁製成,上桌前會在上面加銀杏及核桃。
糖餅
Hotteok( 호떡,發音為 [ho.t͈ʌk̚])是一種填充的韓國煎餅 ; 它是一種流行在韓國的街頭食品。
來源
人們普遍認為,hotteok起源於19世紀後期以後移居韓國的中國商人。與許多通常包含鹹肉餡料的中國煎餅不同,如今的hotteok充滿甜餡料,以適合韓國人的烹飪口味。
石鍋拌飯
韓式拌飯(韓語:비빔밥 bibimbap或교반/攪飯 gyoban),韓文비빔是混和的意思,밥是米飯的意思,所以비빔밥就是拌飯的意思,是韓國百年歷史的傳統米飯料理,又稱石鍋拌飯、古董飯,台灣亦有音譯為乒乓飯,是一種著名的韓國菜餚,材料有米飯、炒過並加上調味的蔬菜、牛肉、雞蛋和苦椒醬。可以熱食或冷食,食用時把材料拌勻。
韓式泡菜
韓式泡菜(韓語:김치 kimchi),是一種朝鮮族的傳統發酵食品,通常和米飯一起食用。
韓式泡菜卡路里含量低,富含纖維素、維生素A、B、C並含有一種對人體有益的乳杆益生菌,被美國時代華納《健康雜誌》評為世界5大最健康食品之一,有觀點認為韓式泡菜與其它泡菜一樣含有亞硝酸鹽,過度食用會引發胃癌。然而酸醃漬法常用的乳酸菌、醋酸並不會增加亞硝酸鹽含量 。
牛肉麵
牛肉麵是泛指各種以燉煮過的牛肉為主要配料的湯麵食,其根源難以追溯,但與近代牛肉麵調理方式較為接近的麵食,清燉類的牛肉麵部分認為起源於蘭州牛肉麵,原本是陳維精所創。據學者說法,紅燒風味牛肉麵可能起源於台灣高雄市岡山區空軍眷村,以四川成都菜「小碗紅湯牛肉」改良而成。現今牛肉麵已是華人的普遍食物,各地方的牛肉麵都有其特色。現在有不少泡麵都是以添加牛肉或牛肉口味而成牛肉麵,尤其是在台灣非常的普遍。
鳳梨酥
鳳梨酥是來自臺灣的點心,其主要原料為麵粉、奶油、糖、蛋、冬瓜醬(也可用純鳳梨或冬瓜混合鳳梨製作)。外皮酥、內餡軟。以冬瓜餡製作的鳳梨酥有蔬菜冬瓜清爽口感,也稱為冬瓜酥;以冬瓜餡混合鳳梨餡製作的鳳梨酥帶有鳳梨甜香,或稱為冬瓜鳳梨酥;以純土鳳梨製成的鳳梨酥,其酸度較高,又稱土鳳梨酥。因為鳳梨的臺灣話諧音為「旺來」,帶有吉利興旺之意,而冬瓜有「好年冬」與甜甜蜜蜜的含意,帶有喜氣之意 。
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英語譯名:Bubble tea, Pearl milk tea)
簡稱珍奶,又稱粉圓奶茶(Tapioca (ball) tea)、波霸奶茶(Boba/Poba milk tea)、泡泡茶(Bubble Tea的直譯),是1980年代起源於臺灣的茶類飲料,為臺灣泡沫紅茶、粉圓茶飲文化中的分支,將粉圓(在此處又別稱珍珠、波霸)加入奶茶中,另有「珍珠紅(綠)茶」、「珍珠奶綠」等變種,由於口感特殊,所以受到廣大的歡迎與回響,也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飲食之一,並從臺灣流行至周邊國家地區甚至世界各地。由於食材特性,需以吸管飲用為其特色,近年來由於環保意識抬頭,許多民眾從原本習慣的塑膠吸管改以玻璃吸管、不鏽鋼吸管等環保材質來飲用,店家則是不提供吸管或改提供紙吸管作為替代塑膠吸管的方案。
臭豆腐
臭豆腐是由豆腐發酵製作而來,是長沙、南京等地的小吃之一,並流傳世界其它地方,但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含有必須胺基酸離胺酸(lysine),應避免與還原醣共同加熱,以免產生糖化終產物等致癌物。
蚵仔煎
由來
蚵仔煎是一道聞名閩、臺、潮的美味小吃,其來源眾說紛紜,最有名的傳奇是當年鄭成功攻臺之役時,荷蘭人將臺南附近所有的米糧全部藏起,以避免資助鄭成功。鄭軍為了節約白米,於是利用當時海灘找到的牡蠣裹以番薯粉煎炸,演變成為「蚵仔煎」 金門蚵仔煎還保留一開始混入番薯粉此種做法,與台式蚵仔煎不同的是,台式蚵仔煎是後面才淋上太白粉。
壽司
壽司(日語:寿司、鮓、鮨、寿し〔壽司〕/すし sushi)是一種日本料理,主要材料是用醋、糖、鹽調味過,以肥小而稍帶甜味的日本珍珠米所煮成的醋飯(日語:酢飯/すめし),降溫後加上魚肉、海鮮、蔬菜、雞蛋或其他肉類等作配料。醋飯原為一種保存食物的方法:以醋酸令食物的酸鹼值下降,抑制微生物生長,以減緩食物腐敗。
壽司既可以作為小吃也可以作正餐,配料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又或是醃過的。配料的不同,不同壽司的價格、水準差距甚大。
壽司既可以作為小吃也可以作正餐,配料可以是生的、也可以是熟的,又或是醃過的。配料的不同,不同壽司的價格、水準差距甚大。
拉麵
日本拉麵是日式中華料理所使用的麵條與麵食種類之一,多以切製而非拉製而成。在日本其他常見名稱包括「中華そば」。
歷史:
日本最早關於中國麵條的記載是明朝遺臣朱舜水流亡到日本後,用麵條來款待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但並未普及。
歷史:
日本最早關於中國麵條的記載是明朝遺臣朱舜水流亡到日本後,用麵條來款待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名——水戶藩藩主德川光圀,但並未普及。
日語外來語片假名「ラーメン」(Ramen)的名稱來自漢語的「拉麵」發音,所以日語也可以直接借用漢字寫做「拉麺」。日文漢字寫法另有「老麺」、「柳麺」或者「滷麵」,但比較少見,可能為日語片假名ramen借音反寫漢字。
1910年出生於大日本帝國台灣嘉義廳的安藤百福,在1958年發明的泡麵(即食麵)叫「拉麵」,創立日清食品公司[註 1]。拉麵成為流行的方便食品。由此「拉麵」這個詞的使用也超過了其他的名稱的使用。1980年代,日本拉麵成了日本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各地都有人研發出別具地方風味的拉麵。
章魚燒
章魚燒(日語:蛸焼き/たこやき),直譯為「烤章魚」,是起源於日本關西的料理,作法是在生麵團裡加入章魚腳烤成直徑約3-5厘米的丸子。主要是作為非正餐的點心(但在大阪有時會被當正餐來吃)。章魚腳也可替換為一整隻但體型較小的章魚。
章魚燒特點是章魚茸鮮、色白、紅、黑相同,海苔味香,外觀整齊美觀。口味鹹而鮮。
在大阪是用牙籤叉來吃,而東京是用筷子夾,在早期則是用竹串以三個一串的方式處理的。
壽喜燒
訂閱:
文章 (Atom)
滷肉飯
滷肉飯 (英語:Lo bah png;台羅:Lóo-bah-pn̄g;白話字:Ló͘-bah-pn̄g)是源自臺灣的一道豬肉丁(或絞肉)飯菜餚,類似港式燒味。近年臺灣官方將滷肉飯英譯,改為臺灣話發音的直譯(如日本壽司、韓國泡菜英譯,以當地語言直譯,突顯專有特色)。 滷肉飯...
-
臭豆腐 是由豆腐發酵製作而來,是長沙、南京等地的小吃之一,並流傳世界其它地方,但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含有必須胺基酸離胺酸(lysine),應避免與還原醣共同加熱,以免產生糖化終產物等致癌物。
-
章魚燒 (日語: 蛸焼き / たこやき ),直譯為「烤章魚」,是起源於日本關西的料理,作法是在生麵團裡加入章魚腳烤成直徑約3-5厘米的丸子。主要是作為非正餐的點心(但在大阪有時會被當正餐來吃)。章魚腳也可替換為一整隻但體型較小的章魚。 章魚燒特點是章魚茸鮮、色白、紅、黑...
-
珍珠奶茶(英語譯名:Bubble tea, Pearl milk tea) 簡稱珍奶,又稱粉圓奶茶(Tapioca (ball) tea)、波霸奶茶(Boba/Poba milk tea)、泡泡茶(Bubble Tea的直譯),是1980年代起源於臺灣的茶類飲料,為臺灣...